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分享了中国碳定价与碳市场建设的思考,指出国家碳定价体系包括强制碳交易市场和自愿碳交易市场,应使碳定价机制覆盖全社会生产生活。强制碳交易市场将成为国家碳定价体系建设的主体,应通过提高减碳效益和效率、改革碳排放目标分解考核方式、发挥自愿碳市场的辅助作用等方面加以落实。
此外,浙江大学长聘教授方恺介绍了城市低碳发展的复合评价研究框架,强调低碳城市发展需体现空间的均衡性、贸易的公平性、政策的有效性和治理的系统性。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秦萍教授深入分析了需求侧减排的现实困境与成本收益,指出家庭和个人是碳排放的关键源头,并提出了促进个人减排行为的政策建议。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长聘副教授龙吟从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视角探讨了城市尺度可持续生活方式转型的必要性。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王琛则从规范冲突视角探讨了城乡居民的低碳行为机制,指出居民低碳行为不仅受自身感知影响,还受到其他群体类似行为的影响。
论坛最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宏观制度构建与微观居民行为选择等多尺度以及消费、住宅、交通多领域,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据悉,浙江大学低碳城市协同创新中心由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浙大城市学院三家合作共建,并获批“第七批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低碳城市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为实现城市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