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古以来便享有“齐鲁大地”之称,这一称谓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的两大势力:齐国和鲁国。齐国曾是春秋五霸之一,战国七雄之一,军事实力强大,存在时间也比鲁国要长,然而山东的简称却是“鲁”而非“齐”。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原因呢?
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地势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盆地交错环列。这里有两片丘陵地带,中南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包括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尼山等;东部和东南部为胶东丘陵,包括昆嵛山、牙山、艾山、大泽山、崂山、五莲山等。
“山东”一词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当时指的是崤山以东。崤山是秦岭的支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秦国取得崤函后,凭险拒山东六国,终成霸业。随后,“山东”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唐朝时的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包括今山东、河北以及河南北部地区。1168年,置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设山东东路统军司,“山东”始作为政区名称。
山东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四五十万年的“沂源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北辛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夏商时期,今山东地区曾出现过130多个方国。西周分封,太公吕尚(姜子牙)封于齐,周公旦(其子伯禽代受封)封于鲁。齐国以工商业发达著称,鲁国则是礼仪之邦,也是西周姬姓王室在东部的代言人。
西周分封时,周公旦封鲁国,侯爵,都国于曲阜。鲁国的地理格局,一方面锁死东夷进兵中原的军事路线,另一方面与中原各路诸侯的交通也还不错。鲁国所得封的土地,是周公旦智慧的体现,也是西周分封力与美相结合的升华。
太公望封齐国,侯爵,建都营邱(临淄)。齐国与东夷原有长戟高门不同,是一个穷儿暴富的新土豪。齐国初期人稀地贫,看似有济水天险,实则无险可守。春秋时期,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过齐桓公死后,五子争位,齐国陷入混乱。战国中期,齐国北灭燕,南败楚,西破秦,中并宋,盛极一时。然而不久之后,齐国就因内耗严重,再加上其他诸侯的联合打击,一蹶不振,盛极而衰。
鲁国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儒家的孔子也有关。孔子是商朝帝乙之后,他的先祖弗父何曾是宋国司马,掌管兵权,却被宋戴公之孙华督所杀,其子木金父逃至鲁国邹邑。木金父来到鲁国后,其后裔多为鲁国大夫,其中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更是鲁国郰邑大夫。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电报发展起来后,各省需要一个简称。山东本来可以简称“齐”,但在电报编码中,数字8对应的是“齐”字,为了避免混淆,最终采用了“鲁”作为山东的简称。
综上所述,鲁国作为西周姬姓王室在东部的代言人,西周时期综合实力比齐国强,春秋战国齐国后来居上但不够稳定,再加上孔子和儒家的存在,最后因电报而定音,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